山和岭的区别为:指代不同、形成方式不同、侧重点不同。
一、指代不同
1、山:
(1)、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:土山。
山雨欲来风满楼(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)。
(2)、形状像山的:山墙(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。
亦称“房山”)。
(3)、形容大声:山响。
(4)、姓。
岭:
(1)、山,山脉:山岭。
岭脊(山脊)。
(2)、特指**大庾岭等五岭:岭南(指五岭以南的广东、广西一带。亦称“岭外”、“岭表”)。
二、形成方式不同
1、山:山的形成,是经历过火山作用或大陆漂移(板块碰撞)而产生,而引起褶皱、断裂、隆起、沉积及侵蚀等地理因素。
如喜马拉雅山脉,就是欧亚大陆板块及印度-澳洲板块两个大陆板块之间互相碰撞对方而产生的板块挤压运动;而北美东海岸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就属于古大陆地形,后遭侵蚀作用后形成现貌。
2、岭:岭是由几座山的槽谷不断扩大、后退,使相邻的的山脊变成刀刃状,从而形成岭。
三、侧重点不同
1、山:其本义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的部分,因为山是高耸的而引申出“大”的含义。
2、岭:山脉的干系,侧重于横向的发展。
地理学上的主要区别就是山是一个**高耸的体系,而岭的范围就要比山大,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连绵形成的地形上的屏障,叫做岭。山脉:是指沿一定方向延伸、包括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,因像脉状、而且有某种整体性质可以一起称呼,而称之为山脉。
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中的内营力作用,有明显的褶皱,从而区别于山地,而山地则是在一定的力的作用下,褶皱现象不明显岭。
宋代苏轼的《题西林壁 》中有写到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那么岭和峰到底有什么区别呢? 岭和峰的区别: 1、含义不同 岭:相连的山;峰:高而尖的山头。
2、特点不同 岭的特点是:坡度和缓,连绵;峰的特点是:坡度大,细长高耸,孤立。
3、形状不同 岭:平面;峰:点状。
区别:
1、含义不同:岭:相连的山; 峰:高而尖的山头。
2、特点不同:岭的特点是:坡度和缓,连绵;峰的特点是:坡度大,细长高耸,孤立。
3、形状不同:岭:平面; 峰:点状。
综上所述,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的意思是: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,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。
扩展资料
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,所反映出的哲理:
即如果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,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。只有当人们摆脱了主观和客观的限制,远离庐山,他们才能真正看到庐山的真实面貌。要认识事物的本质,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客观、全面地观察它们。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,出自《题西林壁》。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。
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,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。
深入浅出,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。苏轼写诗,全无雕琢习气。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、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、前人未曾道的意境;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。
从这首诗来看,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,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。也就是说,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。诗人在四句诗中,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,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。
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**织一起,互为因果,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,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。
创作背景:
题西林壁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由黄州(治所在今湖北黄冈)贬所改迁汝州(治所在今河南临汝) 团练副使,赴汝州时经过九江,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。
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,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。《题西林壁》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。
据南宋施宿《东坡先生年谱》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。
“山”和“岭”的区别山指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,一般指高度较大,坡度较陡的高地。自上而下分为山顶 山坡和山麓三部分。
岭是,两侧具有陡峭的山坡,中间有明显的分水线,绵延较长的高地。
岭:①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,如翻山越岭;②高大的山脉,如秦岭,大兴安岭;③专指大庚岭等五岭,如岭南。嶂:指直立像屏障的山峰,如层峦叠嶂。
岳:指高大的山,如五岳。
峰:指山的突出的**。岩:指岩石突起而成的山峰,如嶂石岩(在河北)。高峻的山崖:~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