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的定义:文辞;词和短语的合称,包括单词、词组及整个词汇。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、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。
区别在于词语适用范围更广,成语只有特定句子才能用。
1、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,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。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,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,还有来自**口里常说的习用语。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,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,特别是典故性的。如“汗牛充栋”“虎踞龙蟠”“东山再起”“草木皆兵”之类,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。
**历史悠久,成语特别多,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。2、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,跟习用语、谚语相近,但是也略有区别。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,成语大都出自书面,属于文语性质的。
其次在语言形式上,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,字面不能随意更换,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,可多可少,不限于四个字。例如“快刀斩乱麻”“九牛二虎之力”“驴唇不对马嘴”“前怕狼,后怕虎”,这是常说的习用语;“百闻不如一见”“真金不怕火炼”“有志者事竟成”“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”,这是一些经验之谈,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,属于谚语一类。成语跟习用语、谚语是不一样的。
3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:“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、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,一般都有出处。”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,以致于很多情况下,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。
成语 chéngyǔ——汉语词汇**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.来自于古代经典或**著作,或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.意思精辟,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,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,具有意义的整体性.它结构紧密,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,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,具有结构的凝固性.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,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. 四字词语—–词和语的合称,包括单词、词组及整个词汇. 区别: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,不变的,而四字词语的结构可以改变,顺序有时也可以改变.
你知道成语和我们平时所用的词语,所说的词语有何区别吗?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。 成语和词语有什么区别 词语的定义:文辞;词和短语的合称,包括单词、词组及整个词汇 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:“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、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。
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,一般都有出处。
”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,以致于很多情况下,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。 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:“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,简练 而形象化,大多数是劳动**创造出来的,反映**的生活经验和愿望。”从这个解释 可以看的出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**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, 而俗语则没有出处,来自民间。 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?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: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。
例如指桑骂槐,就是一 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,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。又如: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 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《容斋随笔》,可是《容斋随笔》里原文是:“信之为大将军 ,实萧将军所荐。
今其*也,又出其谋,故俚语有‘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’之语。”显 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之语,并不是洪迈的原创。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 的俗语之意。
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,比如: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,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 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。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“俗语”,更是很难分清楚。比如“风马 牛不相及”作为成语异议不大,但是“天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”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 成语。
俗语可以分为三类:谚语、歇后语、惯用语。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。 **类:谚语。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,而不是一个词组。
很多谚语和成 语的界限并不明显,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。《战国策·楚策》有“臣闻鄙 语曰‘见兔而顾犬,未为晚也;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。’”之语,也就是“亡羊补牢 ,未为迟也”本身是一个谚语,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,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 是“未为迟也”。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论赞:“鄙语云:‘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
’”,究其来源,《楚辞·卜居》中有“夫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;物有所不足,智有所 不同。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。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,比如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,“坐山观虎斗” ,“挂羊头卖狗肉”,“驴唇不对马嘴”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,但是很多成语辞典 也会收入这些谚语。
第二类:歇后语。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,前半句出一个谜面,后半句作出解释, 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。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,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。
例如 “打破砂锅璺(问)到底”,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,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。类 似的还有“泥菩萨过江(-自身难保)”,“天下乌鸦一般黑”,“开门七件事,柴米 油盐酱醋茶”等等。 第三类是惯用语。
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,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。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,例如:春夏秋冬,东西南北。个人感觉 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。 成语含义的变迁 去年因为“七月流火”,**的校长着实露了一把脸。
成语误用滥用现在已经成为 了一种**现象,而现象后边必然存在着问题。语言的变迁是一个客观事实,无法否定 。一个方面是读音的变迁,一个方面是含义的变迁。
有些含义的变迁已经被广泛接受, 而另外一些颇有争议。比如“素面朝天”,本出《杨太真外传》,说虢国夫人自恃容貌 娇媚,不化妆就去朝见天子。现在则将朝天理解为“面对公众”,可以说也不算有什么 错误。还有“望洋兴叹”是仰起头慨叹。
现在理解为看到大海而产生渺小的感觉而慨叹 。 语言的从俗是一个普遍的现象,但是那些需要从,那些不能从,则是一个值得考虑 的问题。例如“帧”原读zhèng,近年由于IT知识的普及发展,这个字被普遍误读成为 zhēn,第5版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已经将zhēn作为正音了。
还有纪晓岚的“纪”,现在 也是jǐ和jì都被视为正确读音了。 有很多成语是古人故意曲解或者谐谑而改变了含义。比如“。
1、成语都有它自身的固定结构,这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,不能将成语中的字词随便颠倒和增删。2、成语是语言里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出现的,不能把成语中的字、词拆开以后去理解成语的意思。
3、成语的形成不是**、两天的工夫,而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为大众所认同的,逐步形成的。
抓住以上特点,区别四字词语是否是成语就很容易了。
最近在听《小古文》,**一篇的小古文,了解历史事件,学习文言文。 近几天听的几篇标题都是成语,如:望梅止渴、画饼充饥、卧薪尝胆…… 看到标题我就问自己,成语是不是都来源于故事?成语和四字词语什么区别?必须弄清楚。
(来自**资料) 成语: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、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,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。
它是比词大而语**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。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,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。特点: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。②意义的整体性。
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。④形成的历史性。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。
看一看来源,我想说每个成语应该都能说出一个故事吧! 四字词语:是词语中词组的一种,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,是一种常见的形式;四字词语是由语素组成的词,没有固定的形式要求,格式也是多种多样。在使用过程中,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更改;字词词语往往只是字面意思,可以拆开使用,整体放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没有更深一步概括。 根据搜索的资料可知: 成语——是**汉字语言中的定性的一种有特殊特色的词;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,一般成语都有着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结构说法,不能随意更改;且成语不限于四个字,如:“鲤鱼跳龙门”、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**点灯”等。